一個心理治療師爸爸,一個註冊社工媽媽,一個經歷神蹟的旅程,譜出一個真實的感人故事。
09年3月28日,懷孕32週,一次正常的產前檢查,為一個充滿期望的家庭帶來了衝擊:產檢發現胎兒的肺部有大量積水,肺部正在萎縮,醫生建議立即到急症室求醫。到急症室後,因為當日為週六的關係,除了普通的檢查外,要等到星期一方有高級醫生診治。
3月30日,由顧問醫生看症後,決定要緊急於翌日為胎兒進行抽肺水的手術,穿過媽媽的肚皮,將一根冷冰冰、硬巴巴的鋼針,刺進小寶寶的胸腔,導出積水。醫 生還預期積水會捲土重來,抽積水只為爭取時間,希望待胎兒於36週時進行催生。
3月31日,手術前檢查發現胎兒的情況較前一天還嚴重:心臟被肺水逼至中間位置,而且可能由於肺積水壓著血管,導致血氧量開始下降,於是立即進行手術。瑩幕雖然播著胎兒在媽媽肚中被抽積水的情況,但媽媽一刻也不敢睜開眼睛,只聽到顧問醫生不斷地叫護士遞上針筒,每枝針筒會抽10ml的肺積 水,10ml…20ml….30ml…當抽到第7枝肺水時,醫生指示有空間可以再抽,媽媽突然感到很緊張,一方面擔心手術的時間越長,寶寶就越大機會在肚裹面亂動,只要稍稍跳動,針筒都有機會刺傷寶寶的重要器官。
而且,肺水越少,醫生抽水的難度會越高,針筒就更容易刺傷孩子的肺部。但媽媽同時又明白,肺水越抽得越多,就越對胎兒有利,其肺部可以不再被積水壓著而再次擴張。終於抽了十枝針,總共92ml的肺積水,醫生表示胎兒的肺部已經擴張起來,心臟已回復到左邊位置,而血氧量亦回復正常。那時媽媽才敢睜開眼睛,在電視裹望著胎兒的肺部已經擴張起來,積壓了幾天的恐懼感覺一掃而空,那時才發現手術室內有大批醫生在觀摩學習整個過程呢!
手術後,媽媽的傷口仍是十分痛的,而且生怕會弄穿羊水,所以只能乖乖躺在床上休息,晚飯也沒有吃過就睡覺了。當晚寶寶不停地踢,媽媽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活潑 健康,雖然傷口仍痛,但仍感到快樂無比。
4月1日,進行手術後覆檢時,出乎意料地,胎兒的肺部再次出現積水,情況比進行抽肺水手術前更為嚴重,復發之急,實在令人吃驚。醫生決定要緊急生產,並優先於4月2日下午進行手術。懷孕的歡欣,發現積水的深淵,手術成功的興奮,復發的惶恐,就像過山車般折磨著這對父母。
4月2日早上,媽媽突然感覺到胎動減少,醫生亦發現寶寶的血含氧量等一直下降,於是等不了下午的原定時間,決定立即緊急剖腹產子,由一整隊的兒科醫生在場準備為嬰兒進行急救。孩子出世後,評分為「零」,即沒有喊、沒有呼吸...立即轉往深切治療部接受治療。
醫生曾預計要一段長時間的治療:「即使早產嬰也得住上一、兩個月的醫院,你們要有心理準備更長的治療時間。」但感謝主,他住了一個半月醫院便可以回家了 (跟預產期的日子相差兩天,就像是正常生產後回家一樣!)。 嬰兒在不同的月齡,都需要達到不同的指標,而早產的嬰兒,因為腦部、肌肉及多個器官的發育均未完善,醫生在評核進度時,都會依照「預產期」來計算,而非 「實際生產日期」,以彌補發育不足的因素。
孩子出院後,除了身心發展較正常的嬰孩遲了七星期外,他對週邊的人、事都嚴重地缺乏信任及安全感,他拒抗被觸摸,即使只是輕輕的按摩;他拒抗聲音,即使只 是輕聲說話;他異常地緊張,即使睡覺,眉頭都是緊皺的!
「我們設計不同的活動,提供多元化的刺激,包括視覺、聽覺、觸覺、嗅覺、前庭平衡覺、筋肉關節感覺等,促進寶寶的大腦發展,而且,我們安慰自己的說:『缺乏安全感是很多小朋友的情況,我們的寶寶只是較嚴重的罷了,最重要的是,這不是絕症!我們有的是方法、是愛心、是時間!』,於是,我們在活動中,我們以循序漸進的方式,讓孩子習慣,並且以孩子為主導,讓他感到有『掌控感』,慢慢令他感到,『人』並不是可怕的,周遭的環境是安全可靠的!」
在孩子出院後個多月(即約三個月),他已經願意讓人撫摸、按摩;進度一直落後的,在出院後四個月(即約半歲大)時,於健康院的覆檢中,已追回應有的指標, 部份指標,如左右手交換物件等,更達七至八個月的呢!此外,孩子已不再害怕陌生人,即使讓陌生人抱抱,也可以玩得不亦樂乎呢!
「不同的階段,有著不同的心理及身理需要,透過滿足各項需要,小孩子的身心方能得到全面的發展。我們較幸運,是因為我們本身的專業,清楚明白到小孩子的不同需要,並設計多種小玩意,協助寶寶認識外界事物的運作罷了。當然,身為父母,最重要的還是愛心及耐性啦!」媽媽興奮地補充。
「那些小活動,就在日常的親子時間中加插,對小寶寶不會構成壓力之餘,亦能有助他的腦部發育。即使平日再忙,下班回家後,我必然有至少半小時的親子時間, 放假日子當然更多啦!」
「為此,我們深存感恩的心,更立志將有關知識與大眾分享,於是與一群專業人士成立了《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》,希望透過不同型式的活動,包括 Playgroup、家長講座、專業培訓等,讓所有的寶寶都可以得到快樂、健康的童年。」